花式晒秋
收获的玉米铺满了场院,像一片金色的海洋,香气四溢。记者 买锐 摄
妇女起早贪黑地忙着收割玉米。记者 买锐 摄
壮年的男子,将一筐筐玉米棒子背回家。记者 买锐 摄
彝家妇女坐在院中,一边说着家长里短,一边将收回家的玉米棒子捆扎好。记者 买锐 摄
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掰着玉米粒,其乐融融。记者 买锐 摄
晒在院中的玉米粒,需经常翻动,保证晾晒干透,确保颗粒归仓。记者 买锐 摄
凉山新闻网讯(记者 王亚)清朝藏书家马国翰写的《宿马蹄掌偶吟》一诗中有云:“番麦高撑杵,香蒿细缀珠。”诗中提到的“番麦”便是玉米。
春种秋收,夏耘冬储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无论古今,故乡宁静的田园生活都为人们所向往。
秋冬之交的凉山,漫山遍野都披上了金黄色的盛装。立冬将至,凉山东部五县的高寒山区,温度骤降,寒风凛凛,而村村寨寨屋檐下挂得满满当当的玉米棒子,金灿灿,黄澄澄,望上一眼,心就暖了起来。
田间,青壮年起早贪黑地忙着收割玉米,装满玉米棒的拖拉机来回穿梭。
收获的玉米铺满了场院,像一片金色的海洋,香气四溢。男男女女在田间地头、房前屋后忙着晾晒,把到手的“丰收”握进手心,确保颗粒归仓。
“今年的玉米长得好,你看这玉米棒多大,没白忙活。”老阿妈拿起玉米棒,用朴实的三言两语展示丰收。饱满的玉米,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
玉米堆里,孩子红彤彤的笑脸上荡漾着天真,老人沧桑的眉宇间洋溢着满足。玉米的金黄,也是生活的烂漫。辛勤劳作之后,大地把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的承诺归还给了累并幸福着的老乡。